前陣子BenQ含淚宣佈與西門子正式切割時,有如婚後才發現老公這麼不長進的少婦,那麼的楚楚可憐。在市場投下了震撼彈,也讓大眾了解到經營品牌的辛苦,坦白說,BenQ算是還不錯了,至少他還能生存下去,只是縮小規模而已。
每年在市場上出現的品牌多如江鯽,有些品牌從出現到消失,可能只有幾個月,一般企業哪承受得了動輒數百、數千萬的損失?而且誰敢保證品牌一推出,就能在市場站穩腳步?資源有限的中小型企業,當然對於經營品牌望之卻步。
市場的殘酷現實,迫使許多企業不敢輕舉妄動,一些有理想、有野心的中小企業極積投入品牌經營,有時會被人譏笑為不自量力。
其實,在有限資源之下,以「區域商圈」為市場做單點經營,把口碑、營業績效建立起來,就算是「品牌經營」,例如你在士林夜市想要買雙球鞋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摩曼頓」。
當企業資源有限時,不需要做品牌建構策略的正規戰。
一來「彈藥不足」,還沒打下灘頭堡,就已經「彈盡人亡」了。
二來「風險太大」,投入大量資源還不一定成功,除非你心臟夠力。
當你只是一家商店時,大約80%資源用於營業與促銷,20%用於品牌推廣,就已經是「仁至義盡」。
大部分的台灣企業都習慣於傳統的加工或代工產業,對於「毛利」、「產量」等數字都很精通,但相對於市場策略、商品佈局,他們都認為沒啥必要,因為多數企業主只相信看得見的「利潤」,要說服他們相信無形的「品牌資產」,實在是高難度的任務。
就算企業主被說服而投入品牌經營後,將大筆資源投入無形的「品牌」,你也很難讓他們「體諒」:您的錢都已經變成「消費者好感度」、「品牌知名度」,錢會「慢慢的」回饋您。
企業決定發展品牌時,如果沒有足夠資源打全面性的「正規戰」,那就試著用各點進攻的「游擊戰」。有計劃性的使用「話題傳播」、「口碑傳播」,例如提供產品給媒體贈送、讓專家試用介紹、特別的包裝方式、新奇的銷售方法等等,讓品牌、商品透過「自然」的方式將訊息傳達給消費者。
品牌發展不用急著一戰成名,將「形象」慢慢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善用傳播的力量,小企業也能搞出大品牌,別再說你玩不起!
【相關導讀與連結】
推薦-行銷工作必備入門書
一個點子打下一片江山
相關
4 Comments
台灣的中小企業(變形蟲組織)體質與資金通常較不健全,品牌之路較為艱辛.反倒是純手工商品.憑藉web2.0的威力,品牌威力穩穩的茁壯.
這個web2.0時代企業不分大小,都應該運用有限資源,善用社群傳播,才能打勝這場超限戰
這是篇舊文但我現在才看到乍看標題以為是講感情但原來是講行銷仔細一想感情不也一樣有些人感情路受了傷害覺得自己的籌碼都沒了於是把自己封閉在小象牙塔裡鎮日自怨自艾選擇逃避以為不碰就會好卻不知硬是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裡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感覺放手去愛即使是傷痕累累但相信一定會找到真正的幸福 ^^
很多行銷理論都可以套進愛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