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的經濟在「加工出口」找到了利基點,以低廉又優質的勞力來為進口的半成品進行加工後再出口,賺取進出口的差價,讓台灣成為了亞洲四小龍。
然而加工是右手進、左手出的性質,行銷工作是無用武之地。這些台灣商人主要的任務就是把貨源、材料塞進加工廠,再把成品從加工廠賣出去,他們跑遍全球,為了讓生產線能不斷的運轉,但他們所做的只能稱為「銷售」,實在談不上什麼「行銷」。
所以他們最大的課題就是「品管」及「產能」,完全不必考慮到市場、消費者、服務等等的煩人問題,只要品管好、產能夠就可以賺錢。台灣的代工產品(尤其是PC、NB)和世界級品牌比較起來,嚴格說只是一個「品牌」的差別而已。
但這個「品牌」的差距,讓台灣養育出很多大型的代工加工廠,卻培養不出一個像樣的自創品牌。
那些大型代工廠每年營業額動輒破千億,經營者都被稱為「科技大亨」、「產業霸主」的頭銜,但我很納悶,難道他們從未期許自己能夠脫胎換骨成為品牌大廠嗎?
難道真已經滿足於眼前的成就了?難怪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可以賣更多錢、賺取更多利潤?
不必煩惱上游基礎技術研發、產品企劃及商品計劃的流程,也不必插手下游煩人的市場戰爭以及龐大的行銷資源,真的讓台灣企業的董事長比較安心?
看到韓國傾力扶持「軍團化」企業,造就了幾個國際化品牌明星,再回頭看看台灣「務實」的作風,當然不能說這些董事長決策是錯誤的,只是看到他們甘願將自己未來的命運一直寄生在別人的品牌之下,再由這品牌遷徙到另一品牌,好像逐「產業」而居的遊牧民族,這樣真的有保障?
「廠長」們,其實你們可以做真正的全球領導者。
【相關導讀與連結】
為何高麗小朋友成為老大了?
品牌創造可觀的利潤
台灣,你只能當代理孕母?
因為玩不起,乾脆不要玩?
本文同步發表於阿飛不會飛PIXNET備站
按此回首頁
相關
3 Comments
這個標題真是又好又賤~(我這是讚嘆喔)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標題不賤一點..聳動一點..我想沒人會想看吧..我也不想啊=.=”(數字周刊及水果日報帶來的重口味吧..)
這系列文章看起來,很有黃文博《品牌,原來如此!》的調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