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年回家不超過三次,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每次在家停留也不超過三天。
說不上什麼具體的原因,與父母並沒有吵架,從小兩人對待他還算是開明、尊重,硬要說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大概只有父親在家嚴謹寡言,讓人感到有距離吧。但,至少母親是溫暖和善的,雖然話也不多,不過會在生活的各種小事裡讓他感受到關愛。
離開家鄉就讀大學,然後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每天陷入奔波忙碌的循環,也許是與情人、朋友、同事的相處時間更長,日漸習慣沒有父母在身邊的生活,慢慢遺忘了怎麼與他們相處。在外面的生活比較有趣,變得不想待在家裡。
或許人都是比較愛自己吧?可能我是個自私的人吧?他這麼說。
他難得回家,每次母親都會準備一大桌豐盛的料理。他總要提醒母親,只有三個人吃,不要煮太多,可是每次都會吃不完。他有時不想讓母親麻煩,提議去外頭餐廳吃,老是被拒絕,說父親吃不慣餐廳的菜,也想要讓他回家可以吃到家裡的味道。
他覺得自己父親是一板一眼的人,在餐桌吃飯固定坐在靠走道的位置,在客廳看電視固定坐在沙發左邊的位置。從他有記憶開始,他父親有個習慣,或者應該說類似一種儀式,每天晚餐過後,父親會坐在陽臺前的藤椅上,靜靜地看著外頭,慢慢喝著啤酒,有時可以坐一整晚。不過,這些年父親有了年紀,比較注重養身,少喝啤酒,改喝普洱茶。固定的位置,固定的角度,固定的光景,每次他看著靜靜坐在陽臺前的父親背影,總會感覺父親彷彿已經不在家這個空間裡,這個家的一切與他無關,自成一個微妙的小世界。
後來,父親病倒住院,他回鄉探望。晚上與母親一同從醫院返家,母親整理好隔日要帶去醫院的物品後便先進房間休息,他倒了杯水,坐在客廳,發現陽臺前那熟悉的背影不見了,內心突然湧起一股莫名的愁緒與寂寞。但,最後他父親終究沒能再回家。
印象中的他一直坐在那裡,原來有一天會再也看不到了。他永遠不會回來了,陽臺前的位置永遠空著了,晚餐後再也看不到那固定的光景了。
「有次,我試著坐在那個位置,看著陽臺外的風景,那是再普通不過的景色,對面只是單調無聊的住宅大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爸為何喜歡坐在那裡?」他苦笑著說。
「後來,我問媽媽,知不知道我爸為何喜歡坐在陽臺前。」「我媽說,哪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單純喜歡,單純習慣呀!」他翻了白眼,淡淡一笑。
其實,我們的情感、關係與生活,終會一日一日地,成為了某種習慣。他習慣做那些事,你也習慣看他做那些事。如此而已。
我有時會這麼想,任何關係如果沒有一起經歷過吃飯、洗碗、掃地、倒垃圾、買生活用品那些日常的繁瑣小事,還是不夠穩固的,所以親人之間的感情,除了血緣,因為曾經一起度過那些日常,才會變得如此羈絆吧?
日常的光景被視為一種必然。然而,只有經歷過日常,我們才得以認清華而不實的幻象,看見實而不華的現實。驀然回首,我們才會發現,日常原來是我們內心真正期待的歸屬。